媒體梳理發現,從去年11月以來,石家莊、成都、沈陽、杭州等地至少出現10起流調(流行病學調查)泄露事件,甚至還有泄露“疫情應對演練”流調報告的荒唐事。僅進入2021年,就已有3起此類事件公布。
流調信息包括個人身份、病情健康、社會關系、行為軌跡等,一旦保護不慎,很有可能帶來災難性后果:去年,網友群起攻擊成都某確診女性“私生活混亂”,致其“社會性死亡”;11月,天津某密切接觸者被圍攻,自稱“手機被打爆,逼得我想跳樓”……盤點這些案例,感受網絡謠言和網絡暴力的殘酷性,也就知道了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性。
有人可能心生疑慮,國家明確建立傳染病疫情信息公布制度,但同時也提到,相關機構不得泄露涉及個人隱私的有關信息、資料,那什么才是個人隱私呢?答案其實很清楚,病情信息、行動軌跡等關涉公共利益,顯然應該公開,除此之外都應慎之又慎,這是信息收集利用的“最小必要”原則,也是相關部門設置流調內容、規范流調過程必須掌握的基本思路。
從多數案例來看,信息泄露往往發生在流調上報過程中。疫情多是突發事件,時間緊、任務急、調查面廣、工作量大,需要大量抽調臨時工作人員,許多人隱私保護意識不足。此外,從醫護人員到社區防疫工作者,從醫院到衛健委,流調上報過程層級多、人員多,也造就了多個風險點。這就需要控制傳播半徑、建立標準化流程,確保全鏈條、各環節工作人員增強信息保護能力,同時要采用留痕工作機制,追查到個人。
在形成網絡暴力的過程中,部分網民心存“法不責眾”心理,躲在屏幕后甘當鍵盤俠,“看熱鬧不嫌事大”,值得引起重視。不久前,杭州一名故意泄露流調報告內容的醫師被行政拘留5日,值得引以為鑒。倘若對網友的行為放任不管,導致流調對象三緘其口,到時候傷害的就是整個防疫大局了。(扶 青)
【糾錯】
【責任編輯:徐可
】